■ 本報記者 劉寧玥
自遠古以來,竹子走進人類的生活,逐步積淀成為源遠流長的竹文化。無論是“形而下”的竹編器物、還是“形而上”的君子風范,竹在人們心中始終占據(jù)一席之地。
海南屯昌,竹韻生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其遍地有竹的地域風貌。當?shù)厝耸来乐穸樱偷厝〔闹谱鹘浘媚陀玫娜粘N锛。恰如蘇東坡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比绻麤]有竹,他們的衣食住行,恐怕不會是今日這般模樣。
無竹不成家——
融入生活的竹編器具
籮筐、雞籠、提籃、畚箕……走進一戶戶的屯昌農家,地上放的、墻上掛的,不少都是樸實纖巧的竹制器物,整間平房竹香四溢。
有了竹器,才能安居樂業(yè)。據(jù)傳,“屯昌”之意為屯荒墾植,以圖昌興。此處為荒地,明末清初戰(zhàn)爭頻繁,中國東南沿海避荒逃難之民,紛紛來此繁衍生息。這些懂得竹編技藝的先民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闹褡硬馁|好、生長速度快,因此取野外的竹子栽種在房前屋后,并制作了大量竹質生活生產器具。
揚米去糠使用畚箕,下河撈魚裝進魚簍,外出隨身攜帶提籃,到婚喪嫁娶或“公期”等特殊的日子,宴席上必定出現(xiàn)盛放瓜果的籮筐……他們結合本地材料的特點和生產生活需要,不斷改造并融合各種工藝技巧,逐漸形成了“屯昌味”濃郁的屯昌竹編傳統(tǒng)工藝,并流傳了下來。
在屯昌竹編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竹編品,叫做“鞏籃”(海南話音譯)。比一般的背簍大許多,兩頭小肚子大,還加上了蓋頂。這是20世紀30年代的特殊竹制品,據(jù)老一輩竹篾匠回憶,當時局勢動蕩,一遇戰(zhàn)事,便要舉家收拾行李逃難,因此大家都編織這種特殊的器具收納被子、衣服等用品。不過,隨著人們的生活安定下來,鞏籃失去了它的作用,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生活中。
無竹不立業(yè)——
精湛的竹編技藝
過去,抱著“藝多不壓身,用時不求人”的心態(tài),家家戶戶都跟著祖輩學習竹編技藝。屯昌曾組織多次民間技能大賽、農博會竹編創(chuàng)意競賽等活動,供這些民間手藝人一展身手。其中有些老人兩鬢斑白,依然游刃有余,巧手翻飛,兩個小時就能編好一個竹筐或竹籃。
屯昌縣南坤鎮(zhèn)呂狗村村民張?zhí)婢褪且晃皇炙嚲康闹窬幩嚾,?6歲開始,就跟隨村里的老人種竹、編竹制品;如今年近七旬,依舊客似云來。
5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張?zhí)婕抑校私庵谱髦窬幍墓ば蚺c技藝。他向記者展示擺放著剛砍回來的白竹,竹身頎長,竹節(jié)分明。“我一般選擇4年左右的新竹,竹身足夠長,纖維還十分柔軟!彼贿吔榻B,一邊操起篾刀,破竹、起篾、分絲、刮青一氣呵成,地上只剩一根根長而細的竹絲和篾片,有的保留了竹青色,有的則顯露出明黃的肌理。這些竹絲在太陽下曬干,散去水汽,變得韌性十足。
編織籮筐一般分為起底、編織、鎖扣三步。張?zhí)嫦葘⒓s10根長度相仿的明黃色篾片,交疊形成車輻狀,再取竹絲一點點編出籮筐的底面。之后,他加入10根青色竹篾條,構成筐身的經篾,接著取竹絲一層層挑壓交織,竹筐漸漸顯出輪廓,最后加上一圈絞絲狀的收口,一氣呵成。成品樸實纖巧,富有自然的氣息。一天,他只編織一對籮筐,能賣90元。
無竹不成景——
古村竹韻引客紛至
隨著社會發(fā)展,編竹器的人少了,竹子的身影卻從未消失,它們的生命力反而愈發(fā)旺盛,成簇交疊成綿延的竹海,為周邊居民帶來蔭涼,更成了吸引游客慕名而來的風景線。
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當數(shù)南坤鎮(zhèn)美鶴園村。在這個百年老村中,400多畝連片的竹林,綠竹猗猗,枝葉扶疏。遠遠望去,叢叢濃綠中,低矮的民居若隱若現(xiàn),愈發(fā)顯得林子空曠。踏步青石板路,清風從面頰徐徐拂過,帶來陣陣蔭涼;聽著耳邊傳來流水潺潺、蟬鳴陣陣、枝葉窸窣,心一下子靜了下來。如此美景,莫說惹人喜愛,連候鳥都年年如期造訪。相傳,美鶴園村一名正由此而來。
這里的人從砍竹用竹,變?yōu)橘p竹惜竹!爸灰鞖夂茫覀兝蟽煽诰驮诖謇锕湟还!贝迕駨埞饦s欣喜地說,近年來,美鶴園村經過修整和重新打造,在保留了古韻的同時,新建了網(wǎng)紅打卡點和觀景線路,為寧靜的古村帶來了人氣。
如此美麗的竹林,與悠久的竹文化交相輝映,才有經久不衰的魅力。近年來,屯昌縣將竹編技藝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引導年輕人學習這門歷史悠久的手藝,保護和傳承好竹編文化的同時,為竹林注入濃厚的人文底蘊。
本組圖片均由通訊員林小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