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鰲|未來已來,"Z世代"的中華文化如何傳播?
2021年04月20日 17:2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宋體

  (聚焦博鰲)博鰲新視野:未來已來,“Z世代”的中華文化如何傳播?

  中新社博鰲4月20日電 題:未來已來,“Z世代”的中華文化如何傳播?

  作者 薄雯雯

  未來已來。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傳播?正在此間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出席華商領袖與華人智庫圓桌會議的華商和學者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應有新考量。

  傳播什么:以“和”文化為核心

  在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的眼中,中國到底是一個什么形象?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常務理事、香港豪都集團董事長屠海鳴認為,大體上有“三個中國”,即“文化中國”“經(jīng)濟中國”和“政治中國”。外國人對中國認識上的矛盾心理,癥結在于搞不清楚“三個中國”的內在邏輯。

  屠海鳴說,中華文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仁為體,以和為用”。中華文化完整的和諧發(fā)展觀、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等,共同構成了文化核心價值觀。

  他認為,以“和”文化統(tǒng)領,既可以打通古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傳統(tǒng)關系,也可以打通“三個中國”的邏輯關系。

  誰來傳播:發(fā)揮新生代與民間的力量

  華僑大學世界文明對話研究中心主任黃日涵認為,做好中華文化傳播與中西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發(fā)揮新生代與新媒體的作用。一方面應“接地氣”,采用新生代所熟悉的語言進行傳播;另一方面是“用外力”,目前有包括李子柒、郭杰瑞等眾多中外青年都通過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播與交流。

  屠海鳴用“90后”成都本土獨立說唱樂隊的視頻《This is China(這就是中國)》引發(fā)外媒廣泛報道,以及“黃鶴樓童話故事”走紅德國的例子說明:非官方傳播能夠取得良好效果。他說,淡化官方宣傳,多讓民間機構和企業(yè)出面;與當?shù)匚幕瘋髅狡髽I(yè)合作,借臺唱戲;精心挑選“文化大使”,多讓外國民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名人出面;建立海外“文化使者”名人庫,多讓“老外”講述“中國故事”,以達到事半功倍。

  如何傳播:改變思維、創(chuàng)新方式

  “未來已來。”黃日涵表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現(xiàn)在人們獲得資訊的手段已逐漸從以往的傳統(tǒng)媒體進入到智能時代的新階段,尤其是受此影響最大的“Z世代”。因此,轉變傳播中華文化的渠道和思路變得迫在眉睫。

  屠海鳴表示,應該改進傳播方式:多呈現(xiàn)事實,少講觀點,把裁判權交給受眾自己;用小故事展示大背景、大道理;以文化交流、學術交流代替大規(guī)模的宣傳推介活動,讓受眾在交流中辨析優(yōu)劣;針對不同受眾選擇“興奮點”,比如,歐美國家關注中國的和平崛起,非洲國家關注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中的家庭倫理、個人奮斗,東亞國家的青年關注時尚生活,應“量身定做”不同的文化產(chǎn)品,讓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更親和地使海外民眾所接受、所理解、所欣賞。(完)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