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
主旋律的《覺醒年代》為何能夠火出圈
2021年03月03日 11:30  來源:北京日報  宋體

  湯華臻

  近期,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覺醒年代》引發(fā)追劇熱潮,各大平臺的評分著實亮眼!疤幪幱锌键c”“篇篇是論文”……線上線下討論不亦樂乎,有人點贊其為“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歷史深度、藝術深度的好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反映的是1915年《新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這段歷史單元。彼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動蕩衰敗、人心思變,“兩千五百年不變的車轍如何去面對船堅炮利,只有一條路——覺醒”。在這條覺醒之路上,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風雷激蕩,有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尋。這段思想啟蒙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嶄新開端。這歷史的一瞬,對中國革命、民族復興而言,卻是孕育初心、錘煉使命、奠基思想的重要階段。

  對這段歲月,文獻資料、課本教材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對不少重點事件、重點人物事跡,大家恐怕還都“背誦過”。《覺醒年代》之所以能引人入勝,不僅在于將這段歷史從文獻課本的字里行間,投映于屏幕之上,更在于以“更精準、更生動、更豐滿、更立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今人提供了一次與先輩隔空“對話”的契機。北京城“黃沙滿地,車轍縱橫”,那個年代最有思想的一群人來到這里,以各自方式為未來中國艱辛“尋路”,其間的情感沖突、思想分歧、道路分野,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時代烙印。細膩的人物刻畫、考究的歷史細節(jié),以及多線敘事的手法、蒙太奇的拍攝藝術、穿插版畫和大長卷等,激活了觀眾的感官與感情。草蛇灰線、伏筆千里,諸多歷史名場面的再現(xiàn),讓人屢屢有“彩蛋”之感,也愈加明白中國道路選擇之必然。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波瀾壯闊,有太多耐人尋味的動人故事。圍繞于此,學術界的研究汗牛充棟,影視圈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但回顧一番,經典的好劇好片卻并不太多。有的影視劇“端”得厲害,說教味兒濃重,人物臉譜化、事件概念化,根本抓不住觀眾;還有的胡編亂造、嘻嘻哈哈、淺薄異常,嚴重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不對頭,屏前幕后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據(jù)報道,《覺醒年代》劇組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曾反復鉆研歷史、鉆研黨史,“從紅樓出發(fā),跨過長城,走到中共一大會址,又走到了嘉興紅船”。這份鉆研,讓他們找到了影視演繹與黨史研究的共通點,這也是其“火出圈”的關鍵。

  影像是歲月的再現(xiàn)。中國為什么能有今天,為什么能走到今天,厚重的文字記載固然重要,生動的影視呈現(xiàn)亦不可或缺。近年來,《外交風云》《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等歷史題材影視劇頻頻沖上熱搜,觀眾直言“不敢開倍速”,因為信息密度太大,每一幀都不能錯過。這充分說明,社會大眾對歷史風云的熱情、對偉人風骨的景仰、對理想信仰的追尋一直都在,歷史題材、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是有市場的,也是大家所期待的。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用多樣技術,將這些異常珍貴的故事講好,既是黨史研究者的責任,也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的責任。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队X醒年代》超過3億的播放量開了一個好頭,期待能有更多經得起審視的優(yōu)秀劇集涌現(xiàn),帶領我們走進歷史,感知時代。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