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蘭之窗—正文
?诿捞m區(qū)演豐鎮(zhèn)林市村:畫棟飛甍 流韻大宅
2022年12月12日 16:03  來源:海南日報
林市村民居的橫墻。
林市村民居的橫墻。

俯瞰林市村的建筑。

龍尾橋。

一位老人行走在林市村的巷子中。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圖\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谑忻捞m區(qū)演豐鎮(zhèn)林市村的清晨,和所有臨海漁村一樣,靜謐得可以聽到浪濤拍岸聲。然而,沿著石板路探訪村中隨處可見的古建筑,翻開這個村莊厚重的歷史,我們卻發(fā)現(xiàn)這里也曾風(fēng)云激蕩、書寫傳奇。林市村的先輩們造船闖海去南洋謀生,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給這個村莊烙上了“南洋”“紅色”兩個特色鮮明的文化印記。

  去番謀生得財富

  要讀懂一個村莊,要從它的名字開始。

  林市村西邊有一座儒林廟,幾百年來香火不斷。近幾年,村民更是齊心協(xié)力將其翻新,朱紅色的外墻在碧綠的老樹間格外顯眼!叭辶帧北闶橇质写宓脑妹

  據(jù)介紹,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該村先民從海南的大乳坡移居于此,給村莊取名“儒林”,取意“儒人輩出”。明萬歷年間的瓊北大地震,使當(dāng)?shù)匾黄懙爻寥牒V,儒林村附近形成一個小港口。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村民陳道裨獨自一人駕小舟,穿洋過海,在村中首倡“去番謀生”,后人紛紛效仿其下南洋。該港口逐漸成為從東南亞各國返鄉(xiāng)人員停船之處,慢慢發(fā)展成了商埠。交易市場日漸熱鬧,儒林村順勢易名為“林市”。

  “現(xiàn)在人們聊到林市村,還經(jīng)常會提起‘去番謀生’這段歷史!闭f起先祖下南洋的經(jīng)歷,演豐鎮(zhèn)文化站原站長、林市村村民黃奕芳心情難掩激動。他介紹,當(dāng)年陳道裨駕舟穿越水流湍急的海洋咽喉——急水門(現(xiàn)文昌七星嶺外),渡過瓊州海峽,再沿海岸向西航行,在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后終于抵達越南芽莊,開始了僑居生活。直至今日,他冒險駕舟赴南洋的傳奇故事,仍在當(dāng)?shù)亓鱾鳌?/p>

  清乾隆年間,該村的陳貴仁、饒昭聰、林樹華會同北港島的饒新孝等人,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造出4艘小帆船,沿著前人開辟的海路,行至泰國北汶浪港。翌年6月,他們駕帆船滿載暹米、柚木、布料返鄉(xiāng),在鋪前、演豐、三江一帶引起轟動。至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這支出洋帆船隊已有73艘船,每年在儒林村龍尾頭碼頭乘船下南洋者多達3000人。

  “這么熱鬧的場景,讓林市村名聲大噪。一些村民下南洋獲得財富后,返鄉(xiāng)蓋起了宅院!秉S奕芳說,該村的陳家大院、饒家大院、林家大院等百年古建筑,就是華僑建的。

  老宅光景各不同

  在黃奕芳的帶領(lǐng)下,海南日報記者走進了陳家大院。這是華僑陳貴仁從南洋返鄉(xiāng)修建的宅子!斑@里目前受到保護,在以前絕對算得上豪宅!秉S奕芳指著陳家大院門口“?谑胁豢梢苿游奈铩钡呐谱诱f。

  陳家大院分為東西兩個單元,每個單元5進。每一進的門都對得整整齊齊,全部打開可以從頭看到尾。屋檐上的雕刻細密精致,圖案以花朵、果實為主。

  同樣掛著“?谑胁豢梢苿游奈铩迸谱拥牧旨掖笤,其奠基人林樹華隨陳貴仁、饒昭聰下南洋謀生,成為富商,回到家鄉(xiāng)后建起宅院。這個院子面積雖小,但結(jié)構(gòu)完整,有正室1間、橫屋8間、廚房及舂米屋各2間!澳憧催@些磚塊,很不一樣!痹诹旨掖笤和鈮叄S奕芳特意告訴記者,墻上的這些磚塊都是匠人用石頭一塊一塊打磨出來的,非常堅硬牢固。

  同樣體現(xiàn)建造工藝的還有林家大院大門前安裝的四扇對開小門。這些小門樣式精美,雖然已建造逾百年,但用手輕撫,仍能從指尖感受到其行云流水的紋路。

  相較于保存得較為完好的陳家大院、林家大院,饒家大院就顯得沒那么幸運了。該宅院目前只剩主屋坍塌的磚墻,大門、橫屋、客廳均已破敗,廢墟上長滿雜樹雜草。

  精神財富代代傳

  林市村古建筑的背后,還有許多村民互幫互助的故事。

  “陳家大院落成,正是陳家鼎盛之時,人口超過100人!秉S奕芳說,陳貴仁闖南洋從事遠洋貨運貿(mào)易,積累了大量財富。顧及兄弟,他獨自出資修建陳家大院,叫兄弟一同居住。

  不僅對兄弟有情有義,陳貴仁也樂于幫助鄉(xiāng)鄰。他捐建廟宇、祠堂、學(xué)校等,一生行善無數(shù)。陳貴仁的胞弟陳貴福受其影響,做生意賺錢后在村里捐建了龍尾橋。這座有著110多年歷史的石橋位于海邊,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不光是陳家,村里人經(jīng)濟寬裕后,大都樂善好施。陳家后人陳玉允介紹,當(dāng)年村中沒錢去番或沒米下鍋者都找陳貴仁借,想乘船去番者都找饒昭聰幫忙,因而村里流傳著一句話“沒錢問貴仁,不通問昭聰”。

  對林市村人來說,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遠比金錢珍貴。除了互幫互助,“去番謀生”的奮斗精神,也刻進了后人的骨子里。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吹拂瓊島,該村村民陳嘉業(yè)、陳玉成在當(dāng)?shù)芈氏仍齑椌W(wǎng),下海捕蟹,以家庭為單位發(fā)展近海捕撈業(yè)。其他村民在他倆的倡導(dǎo)和帶動下,紛紛造船織網(wǎng)下海捕蟹,全村漁業(yè)收入大幅增長。

  近年來,該村村民通過建設(shè)文明生態(tài)村、開辦農(nóng)家樂、外出務(wù)工等方式,建設(shè)美好新家園,把日子越過越好!

編輯:王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