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到:
瓊州風物話端午
2024年06月07日 17:09 來源:海南日報
個大料足是海南島的粽子最大特點。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個大料足是海南島的粽子最大特點。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 張意薇

  “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元稹《表夏十首之十》)千年以前,詩人屈子汩羅飲恨,一腔忠魂激蕩華夏,而南海之濱,亦有漁歌互答,龍舟競發(fā),哀郢之思隨海浪涌動,傳唱不息。端午又至,浴蘭食粽,掛艾插蒲,皆是延續(xù)千年的節(jié)日記憶,古韻今風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民俗畫卷。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浴蘭節(jié)、龍舟節(jié)等,海南亦稱為“五月節(jié)”,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演繹出別具一格的慶祝方式,不僅保留了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更融入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龍舟擊浪去如飛”

  賽龍舟是經典保留節(jié)目

  賽龍舟活動在長江以南廣泛流行,可謂多地共享的文化盛事。海南端午賽龍舟習俗大約是宋時從閩浙一帶傳入。明代謝肇淛《五雜俎》提到:“端午競渡楚蜀為甚。吾閩亦喜從之,云以驅疫,有司禁之不能也!笨梢,龍舟競渡在民間廣受歡迎。人們以水中神龍開道,競相爭渡,驅趕五月惡氣。隨著商貿交流與移民遷徙,很多端午習俗逐漸在海島落地生根,再與本地風俗相融合,形成了海南獨特的節(jié)慶文化。盡管海南四面環(huán)海,但在內陸河流與湖泊上舉辦的賽龍舟活動同樣熱鬧非凡。

  明代海南先賢丘濬在《歸田樂·競渡》中描述了海南賽龍舟的歡樂場景:“龍舟擊浪去如飛,鼉鼓喧天捶欲破。掀髯岸幘坐船頭,指揮白羽橫中流。錦標入手拍掌笑,楚聲一曲帶醉謳。”

  兩百年后,閩地的丁氏兄弟在詠龍舟時,一贊“村鬢葵榴矜窈窕,錦標奪得夸郎妙。園荔火山丹榴耀,幽客到,霞囊冰顆嘗先飽”(《漁家傲·鄉(xiāng)園十二月田家詞》),一嘆“船張雪幔,燈剪冰紈,好趁浴蘭佳候。聽十番,鳳管鵝笙,節(jié)候按,靈鼉競奏”(《澡蘭香·競渡》)。與丘濬的詩比起來,似乎稍顯文氣,少了些迅疾如飛的速度和大開大合的力度,卻將嶺南地區(qū)簪花、食荔、浴蘭、競渡等端午習俗巧妙融入曼妙的詩境中。

  明正德《瓊臺志》記載:“至五日,各村迎龍會于大溪(今南渡江),劃船奪標,兩岸聚觀者無數!边@種賽龍舟前的迎龍儀式旨在喚醒沉睡的龍舟,賦予其生命力,也為增添節(jié)日的莊重和喜慶氣氛。

  在近現代歌謠中,最能代表海南端午節(jié)熱烈場面的也往往是賽龍舟。如《?谑赂琛罚骸罢抡壹覒魬酎c燈滿客廳。二月二,土地公吃粿吃面。三月清明期,到處燒紙錢。四月枇杷都結籽,五月吃節(jié)爬龍船……”(五月吃節(jié),指慶祝端陽節(jié))《儋州十二月歌》:“五月人喝龍舟酒,龍舟爭斗鳳爭珠!薄恫赂琛罚骸八脑旅麋R照龍船,五月龍船齊下水!(見《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近年來,萬寧市和樂鎮(zhèn)的江湖龍舟節(jié)作為海南端午節(jié)的代表性賽事之一,與時尚DJ、民間音樂相結合,以特有的漁鄉(xiāng)、龍舟、海洋等特色文化開啟了“靈鼉競奏”的時代新篇章。

  “明朝端午浴芳蘭”

  洗龍水,但不一定要用蘭草

  值得一提的是,“澡蘭香”這個由南宋吳文英自度而成的詞牌名,正是得名于端午節(jié)的浴蘭習俗。填此調,常見詞中有盤絲系腕、巧篆垂簪、閑情斗草、艾葉朱符等端午節(jié)特有的“文化符號”。端午節(jié)被稱為浴蘭節(jié),正是因為這天有采集蘭草等香草煎湯沐浴的古老習俗。

  漢代《大戴禮記》記載“午日以蘭湯沐浴”,說明最晚在漢代,端午節(jié)用蘭湯沐浴已經成為一種風尚。

  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蘇東坡被貶惠州的第二年,給侍妾王朝云寫了一首《浣溪沙·端午》:“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痹~中提到的浴蘭、纏線、掛符等,反映出彼時嶺南地區(qū)的端午風俗。蘇軾希望朝云藉此能身體康健,兩人可以長長久久、佳期永續(xù)。如同蘇東坡詩詞中描繪的“明朝端午浴芳蘭”,海南人在端午時也有用藥草沐浴的習俗,稱為“洗龍水”。

  海南島不同地區(qū)對洗龍水的水源有著各自的偏好,譬如文昌人偏愛用東郊椰林附近的海水,而五指山地區(qū)居民更傾向于山間清泉,這些差異反映了海南豐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與地域文化。

  海南人相信在這一天用江海之水或加入特定草藥的水沐浴能驅邪避瘟,強身健體。這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清潔,更是心靈上的洗禮,與浴蘭的古風不謀而合。

  “戶服艾以盈要兮”

  瓊人用艾,既傳承又發(fā)展

  雖然海南不乏蘭花資源,但各地百姓就地取材更為普遍。艾草在海南有“五月蒿”“五月艾”等俗稱,民間往往會在端午前采集屋舍前后的一種新鮮野艾煮水,再加入雄黃酒,為孩子沐浴,為的是除穢滅菌,預防夏季由于濕熱導致的多種皮膚病。

  “洗龍水”的加強“豪華版”則是采摘艾葉、紅花、雞屎藤、燈籠泡、山蔞葉、山欏、榕樹葉等七種草本植物煮水,在端午當天正午太陽高照時進行洗浴,以祛除污穢,護佑安康。另外,有些地方會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采集艾葉、蔞蒿花、茉莉花、檳榔花、玫瑰花以及藿香葉、香茅葉等,一起浸泡在臉盆里放在院中過夜,供端午節(jié)早上家人洗臉用,據說可以起到美容的功效。

  艾草,這一在端午節(jié)期間尤為凸顯其文化與醫(yī)療價值的草本植物,可謂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族記憶。這種端午節(jié)存在感極強的菊科蒿屬草本植物被譽為中醫(yī)界的“醫(yī)草”與“灸草”!侗静菥V目》等醫(yī)書記載,艾草性溫,味苦,能通經絡,調氣血。其中,“灸草”之稱源于艾灸療法,即用艾絨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溫熨穴位,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除了洗艾草水,同樣常見的是懸掛艾草或菖蒲等驅蟲植物在門上。早在《離騷》中就提到了佩戴草本植物以祛除邪穢的習俗,如“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家家戶戶都把艾草掛滿了腰間,他們卻說幽香高潔的蘭草是不可以用來隨身佩戴的東西)。雖然《離騷》本義是拿艾草與幽蘭對比,要唱衰艾草以澆心中塊壘,但顯然艾草、菖蒲等物有不可小覷的凈化空氣、衛(wèi)生防疫等作用,被人懸掛門上也是千年未衰。另外,艾葉除了藥用,還可以入饌、代茶,有消炎去濕、鎮(zhèn)咳祛痰等功效。懸艾、洗艾、灸艾、食艾……這不僅是對古老習俗的遵循,更是對健康與福祉的期許。

  “五色新絲纏角粽”

  海南粽子,仍有不少講究

  北宋歐陽修有詞《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端午節(jié)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具有強大的增進情感交流、強化社會聯系的社交功能。端午節(jié)期間,人們通過贈送粽子、茶葉、酒類等來增加理解互信。鄉(xiāng)村地區(qū),村民集體包粽子、共享美食,這種“聚吃”活動增進了鄰里之間的和諧與團結。

  海南粽子以個大料足、風味獨特而聞名,除了傳統(tǒng)的糯米,還會加入椰肉、黑豬肉、魷魚絲、香菇等地方特色食材,反映出人們對食材的巧妙運用和對傳統(tǒng)美食的創(chuàng)新。按照海南舊俗說法,動手裹第一個粽子時,不得與任何人搭腔講話,否則裹出來的粽子容易變餿。

  與內地普遍用竹葉包粽子不同,海南島多用土生土長的柊葉包裹粽子,個別地方用檳榔花苞、椰子樹葉或芭蕉葉,可謂就地取材。

  在一些比較講究的地方,包粽子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要用彩線纏裹(不過目前海南多地一般用細麻繩或煮后撕成幾條的莎草),這與蘇軾詞中提到的彩線纏臂與佩戴符篆一樣,展現了端午節(jié)中普遍存在的辟邪信仰,體現了人們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作者系海南工商職業(yè)學院副教授)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