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視頻—正文 分享
"中國掃帚第一村":家家戶戶做掃帚 年產值超八千萬
2021年07月16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中新視頻版權屬中新社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的使用行為,本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解說】一捆捆雜亂的竹枝毛料,經過破捆、挑揀、對面、編織等工序,短短幾分鐘,就“變”成了一把把整齊、漂亮的掃帚,它們均誕生在山東省嘉祥縣前杜村。前杜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掃帚村”,雖然村子不大,卻有著近200年扎掃帚的傳統,全村160多戶男女老少都精通扎掃帚的手藝,每年在這里賣至中國各地的掃帚近600萬把,因此前杜村也被稱為“中國掃帚第一村”。

  【解說】7月15日,記者走進“中國掃帚第一村”前杜村一探究竟。剛步入村子,一陣陣濃郁的竹葉清香撲鼻而來,成垛的竹葉、竹竿等原材料堆放在村民的自家院子里,此時,村民們正緊張而有序地扎制造型不一的掃帚,整個村子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75歲的李興軍正在自家的掃帚作坊內熟練地將竹枝上的雜葉去掉,經過敲打、纏繞等一系列熟練操作,一把掃帚在他的巧手下制作完成。李興軍說,自己從兒時便開始扎制掃帚,一干就是60年。

  【同期】山東省嘉祥縣前杜村 村民 李興軍

  做掃帚晚,從十六歲開始做,做了將近60年了。那時候上學不讓上了,家里面人口多,就靠這個打工。以前也是這樣做,那時候做不多,綁一把掃帚加工費才3毛錢,現在綁一把掃帚5塊錢。我們村年齡很大的綁掃帚(的人)都死了,我是歲數最大的。

  【解說】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李興軍扎制掃帚的速度遠不如以前,他便招募了6個村民與他一同制作,F階段,李興軍的小作坊一天可扎制300余把掃帚,年收入達20萬元左右。記者隨后又來到了村民呂愛香的家中,看似身材嬌小的她卻力氣十足,將一個個掃帚綁得結結實實。呂愛香告訴記者,村里的許多婦女與自己一樣,靠扎制掃帚增收。

  【同期】山東省嘉祥縣前杜村 村民 呂愛香

  做了有十八九年了,冬天、春天也熱不著,也凍不著,夏天有風扇,這個活也覺得不孬,也沒改行,一直做這一樣,F在一天做30多把,成品我們都銷到附近門市,他們到時候就來拉貨,銷售不成問題,咱們只要做出來,這個產品就有人來拉。做這個掃帚天天能進錢,生活條件就提高了,自己掙能養(yǎng)家糊口,一年五六萬塊錢就可以養(yǎng)家了吧。

  【解說】在前杜村,不光有許多像李興軍、呂愛香一樣自主經營的家庭作坊,還有眾多大型的掃帚加工廠。近年來,隨著前杜村的掃帚知名度越來越高,很多村里的年輕人都選擇回到村里發(fā)展。1997年出生的李國濤,自退伍之后便返回家鄉(xiāng)幫父親打理掃帚生意,憑借骨子里不服輸的精神,他認真學習網絡平臺先進的銷售模式,讓產品走向中國各地。

  【同期】山東省嘉祥縣前杜村 村民 李國濤

  一開始是做了兩個網站,在網站上每天就能接到訂單,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客戶也越來越多,慢慢就這樣發(fā)展起來了。就是從我父輩開始,他們帶著產品去土雜市場、五金店,給他們看一下產品,就是這樣一家一家留下聯系方式,慢慢地去走市場。像我們的話,現在網絡比較發(fā)達,我們把這些產品發(fā)到網上,基本上都能找到我們。像我們的銷售額一年的話大概在1000多萬到2000萬左右。

  【解說】據前杜村黨支部書記李明強介紹,對比中國各地掃帚的產量,前杜村的產量為江北最大,年產值約8000萬以上。為了更好地優(yōu)化掃帚加工產業(yè),前杜村開辦合作社,建立起了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不僅解決村民的就業(yè)問題,還有效助推村民踏上增收致富“快車道”。

  楊飛 山東嘉祥報道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