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的深情回望 電影《1921》獻禮建黨百年
2021年06月08日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1921》海報 劇組供圖
《1921》海報 劇組供圖

  中新網(wǎng)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應妮)著名導演黃建新懷著無限敬意,攜新作電影《1921》在回望初心的同時,進一步解讀這個百年大黨在百年滄桑中的勇氣和擔當。

  探索主旋律題材電影“貼地氣”的表達

  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黃建新導演有著自己獨特的電影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是發(fā)人深省,擁有觸及靈魂的思想價值。《黑炮事件》的象征主義,《背靠背,臉對臉》的寫實主義,在幽默詼諧的口吻中,映射出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的深刻改變,成為烙刻時代印記的影史佳作。

導演黃建新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組委會供圖

  在堅持現(xiàn)實主義題材藝術探尋的同時,懷著對國家與民族的深厚情感,黃建新將目光轉(zhuǎn)向主旋律電影,并完成了相關類型片的創(chuàng)作模式突破。他先后執(zhí)導的《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以及監(jiān)制的《建軍大業(yè)》(業(yè)內(nèi)稱為“建字三部曲”),在歷史的細節(jié)中梳理出時代與民族的脈絡,使得主旋律電影更加可感與富有親和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黃建新監(jiān)制的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更是立足“小人物、大情懷”,獻上了一篇承載70年家國夢的銀幕之歌。

  對于主旋律影片,黃建新有自己的獨特判斷與理解。他曾說:“拍革命歷史題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事不虛’說的是大的歷史事件必須真實,不能虛構;‘小事不拘’說的是,可以用合理的戲劇手段,虛構方式,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和觀眾老百姓貼得更近,讓他們喜歡看”。

  在建黨百年之際,這位注重真實感與戲劇感之間張力的導演,獻上了電影《1921》。而在即將到來的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黃建新還將出任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對參賽影片進行評審。

  真實記錄歷史 方能繼往開來

  據(jù)導演黃建新介紹,與10年前他的“編年史”敘事電影《建黨偉業(yè)》相比,《1921》更加聚焦1921年這一年前后的史實,以上海為故事中心,輻射到全國各地甚至國際社會,力圖以“橫截面”的電影視角,高度濃縮地展現(xiàn)建黨歷程。

  在他看來,對于這種在大歷史觀之下的微觀與中觀視角的探索,只有真實性才是它的注解。

  比如,1921年,中共一大的參會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歲,年齡最小的代表只有19歲。黃建新表示,劇組選擇年齡相仿的演員來飾演這些歷史人物,力圖最大程度地貼近歷史,符合真實。為了讓這些演員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導演、編劇閱讀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傳記、歷史文檔等各種資料寄給演員,讓他們做好準備!澳呐率且痪渑_詞、一個動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們都會一起認真討論,研究琢磨如何傳神準確地塑造好人物”。

  借助電影這種文化媒介的情感連接,《1921》既是一次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希望能達成年輕一代與革命領袖的一次情感共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拔覀兿M@部電影能給更多年輕人提供一個回望百年征程、讀懂百年初心的機會。一百年前,一群和他們年齡相仿的青年,滿懷理想和壯志,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矢志改變中國的面貌,這是容易引發(fā)今天年輕人的共情與共鳴的”,他如是說。

  在當下電影產(chǎn)業(yè)迅速升級、電影市場不斷擴容的今天,主旋律電影開始成為中國電影屏幕上的重要支柱。如何讓極具教育意義的史實,擺脫說教的窠臼,展現(xiàn)給當下的觀眾,是所有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面對的考驗和現(xiàn)實之問。

  答案還是真實。唯有真實,才能有更強的代入感,在銀幕的背后,是無數(shù)人“求真務實”的艱苦努力。在電影開拍之前,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集黨史專家、上海城市文化史專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資深研究員等專業(yè)人士,與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一同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結合最新黨史研究成果,披閱四載,增刪多次,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反復打磨人物性格,挖掘歷史細節(jié),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shù)氖穼嵲阢y幕上綻放新意。

  而影片主創(chuàng)團隊的搜集史料、勘景足跡更是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為了重現(xiàn)20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劇組在街景中安裝了上萬個燈泡,甚至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黨“一大”會址、黨的“二大”會址以及博文女校等建筑群,打造“藝術的真實”,就是為了以考古之匠心,成影壇之力作。

  “期待獻上一部留得住的作品”

  對于黨的激蕩百年史,黃建新始終帶著一種求索的心態(tài),力圖通過電影的鏡頭語言,揭開這一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百年前的中國,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有2000多個政黨,可為什么一個僅有10多個人創(chuàng)建的政黨,只用了28年的時間就建立了新中國?這就是我們想拍這個戲的原因”。

  在拍攝的過程中,他更是意識到,革命先驅(qū)們不僅有光輝的理想主義色彩,更擁有將理論付諸實施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1921年那個盛夏,他們通過務實的討論建立黨的機構和綱領,并奠定了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組織保障:“這些人是有超越生命的信仰的。100年來,我們的黨走過的光輝歲月,就是這樣的一群人精神歷程的實踐性體現(xiàn),”而他們的一腔熱血,更是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也讓黃建新下決心,“期待獻上一部留得住的作品”。正是常懷時代之問,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也透射著歷史的方位感與坐標系:“1921年的上海發(fā)生了什么?一大會議怎么開始籌備?一大代表怎么到達上海?會議過程中經(jīng)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波瀾?”帶著這些問題,黃建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些代表給上海帶來了五湖四海的力量匯聚,他們的思想碰撞和他們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出了一種活力,這種活力指向的就是民族光明的未來。

  期待電影留得住,也即意味著它的歷史呈現(xiàn)需要深邃而富有時代精神!案锩鼩v史題材的影片其實與當下有著強烈的情感聯(lián)結。站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偉大而關鍵的節(jié)點,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讓觀眾跟著電影一起‘回望初心’,繼續(xù)前進,最終為我們的民族復興添磚加瓦”,黃建新說。(完)

編輯:李奧迪